看电影,几乎是孩子们暑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提起今年的暑期档,就不得不提电影《南京照相馆》。
上映11天,电影票房已突破16亿,豆瓣评分8.6,票房口碑双丰收,位居暑期档榜首。
不少家长想要带孩子共同观影,希望以电影的孩子让孩子了解这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但又担心画面内容过于冲击,适得其反。
那么,这部电影是否适合带孩子一起观看?更适合什么样的孩子看?观影前后要进行哪些准备?
镜头语言克制,沉重中有温情
先说观点,导演用极尽克制的镜头来讲述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下一代愿意走进电影院去触摸这段历史。
戏女林毓秀被日军抓去唱戏,回来后狼狈不堪,魂不守舍,但电影并未将“她遭遇了什么”呈现出来,只给出一个开头和结果。
还有小女孩和宋班长,区别于很多战争题裁电影将镜头对准赤裸与杀戮,这部电影中许多家长最担心的“暴力”镜头都采用了这样隐晦的处理方式。
《南京照相馆》剧照
因此整部电影在画面尺度上是可控的。并且,影片鲜活的平民视角给严肃沉痛的主基调增添了一丝调剂。
比如金老板为了拖延时间,自称“ 全南京城论起磨洋工,我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
老金太太得知日军入侵南京的第一反应是烙大饼,原因是“ 逃难时大饼比白面好背 ”......
战乱中小人物的生活,使观众的情绪并不是一以贯之的愤怒和沉重,其中也间杂温情的描绘。《南京照相馆》兼顾了那一极端时空内的战栗、脆弱和温存。
观影可带娃,历史先备课
可镜头语言的克制,并不代表导演放松了苦难和悲惨的尺度。主角几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最终仅余一人将照片带出城。
而从心理学角度,青少年负责逻辑推理、情绪调节与价值判断的发育尚未完成,他们对于暴力死亡等创伤场面无法进行很好的“象征性理解”,可能会将由此产生的情绪直接内化为真实体验。
也就是说孩子们也许只能对画面中的恐惧和无助感同身受,却无法思考这背后的历史意义。以至于将情绪处理为仇恨的映射或单纯的害怕。
《南京照相馆》剧照
情绪的传递不应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否带孩子共同观影,取决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青少年影视内容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72.6%的家长共同观影后表示 “孩子没有明显不适,但需要观后引导” ;有80%的家庭年龄段集中在10~16岁之间。我们由此可以总结。
共同观影需满足的条件
● 10岁以上或心理较为成熟的孩子
● 对影片历史背景有知识储备的孩子
● 家长了解故事内容和历史背景,全程陪伴引导,帮助孩子消化情绪,避免产生恐惧或仇恨心理
谨慎观影的情况
● 低龄儿童,可能会对影片的紧张氛围产生恐惧
● 孩子对负面信息敏感、易受情绪影响,需谨慎评估其承受能力
● 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孩子,历史需辩证看待,否则种下的就只有仇恨的种子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电影已经拍完,历史就在那里,它们都可以等到孩子们长大。
电影金句素材速用
这部优秀的家国题材电影,除了是非常深刻的历史课之外,还隐藏这很多优秀作文立意+素材。
01
平凡英雄 乱世微光
“我们哪个能活着出去,把底片带出去。”
身处那个炼狱般的南京时,普通老百姓在想什么?或许东躲西藏,或许挣扎求生,但当民族来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无数的平凡人在自己的故事中完成了蜕变。
比如,邮差阿昌被迫向照相馆老板老金学习冲洗照片,因为多洗一天就能多活一天。但当他知道这些影像留下的都是日军的杀戮时,那句撕心裂肺的“这照片不能再洗了,再洗我们就成汉奸了”,成为一个普通人良知的惊雷炸响。
老金没有组织什么“义举”,只是让大家一起将底片缝进衣服。尽管明知大部分人可能无法生还,但希望有人能活着把这些影像带出去。而最终,正是林毓秀在安全区域拿出藏在衣服里的照片,成为揭露侵略罪行的关键证据。
【速用示范】
凝聚个体力量,推动集体前行。
“个体价值在集体中彰显,集体力量因个体而汇聚。”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正是依靠各个小角色的共同努力,日军侵华的证据才得以留下并传出;在抗日战争中,正是无数像这样的个体汇聚努力,我们才能以远远不及侵略者的武器和装备取得胜利。当一个个平凡人凝聚起属于集体的磅礴力量,个体也会在集体中熠熠生光。
02
照片无言 历史有声
“我们不是朋友。”
20世纪30年代,照片记录的都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宝贵的记忆。
然而在战争中,拍照成为文化侵略的武器、炫耀武力的工具,侵华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摄所谓“亲善照”,枪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镜头前微笑,一些照片在无形间也变成篡改历史的帮凶。
当照相馆中的众人意识到那些照片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揭示真相的证物,照相馆就从避难之处变成了战场,胶卷即是子弹,照片就是武器。
【速用示范】
用记录对抗遗忘,留下历史的底稿。
记录不只是写下一代人共同的命运,也是给历史留一份底稿。所以我们看到《安妮日记》中安妮为躲避纳粹而在密室度过的两年时光,看到一张张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留下历史的罪证。当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总有文字、照片、影像替我们留住不可遗忘的记忆。
03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导演在首映礼上说:“除了有硝烟的战争以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一场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
银幕之外,硝烟从未真正散去——靖国神社的香火依旧燃烧,日本八纮一宇塔基座下仍砌着劫自南京的染血石块;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在网络游荡。
当照片在《南京照相馆》中“活”过来,它们便不再是沉默的证物,而是穿越时空的呐喊者。埃文·凯尔捐出的相册、罗瑾冒死藏匿的“京字一号证据”,连同今日影院里奔涌的热泪,共同汇成一道护持真相的堤坝。
【速用示范】
拒绝历史虚无主义,铭记历史记忆。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在战争中被击落海中的战俘,如果没有《里斯本丸沉没》的打捞,终会沉入历史的深处,直至某天被完全遗忘。而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也应该有更多如《南京照相馆》一样优秀的影片不断揭发。当别有用心者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篡改真相时,我们更需以史为鉴,让警钟长鸣,坚决捍卫历史的真实记忆。
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
以上素材选自《素材控》9月号,每月素材最新盘点,期期击穿热考命题!高中生作文写作的“新闻联播”!
来源 | 文章内容由教材帮原创整理,转载请申请授权。
盟配资,长沙炒股配资公司,天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