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的北京城格外热闹,中南海怀仁堂里将星云集。
有个扛着少将军衔的瘦高个站在角落里,几个红军出身的老战友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个'三八式'的小子,咋也混上金星了?"周围爆发阵善意的笑声,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却道出了当年授衔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秘密。
军迷圈里流传的那句"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在这次授衔中确实被捅了个大窟窿。正师级以上可评少将,这条硬杠杠谁都知道。可真正拿到授衔名单翻开来,嘿,过去那些说"抗战干部最多混个大校"的人,脸可被打得啪啪响。看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的黄远,1937年7月才投奔革命的大学生,如今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位置坐得稳稳当当,将星在肩头闪闪发亮。有人私下嘀咕:"这读书人也配当将军?"转头就被怼回去:"你懂个球!人家在晋察冀搞宣传工作时,你还在村里放牛呢!"
要说最让人服气的,还得数冀中出来的刘秉彦。老百姓都记得那个戴破草帽的游击队长,有回被鬼子堵在地道里三天三夜,饿急了把皮带都煮了吃。后来这哥们管着209师,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揍得找不着北。评衔时有人拿"资历浅"说事,老领导当场就拍了桌子:"扯淡!要论打仗的本事,某些'老资格'给他提鞋都不配!"这话说得实在,军中最看重的还是真本事。
炮兵行当里更是个顶个的硬茬。高存信当年从国军那边投奔过来,刚到八路军时被分去烧大锅饭,急得直跳脚:"老子是玩炮的,不是玩勺的!"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他指挥的炮群让美国佬吃足了苦头。授衔时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这小子38年才入伍,按规定撑死到上校。可彭老总一句话怼回去:"按你这算法,母猪都能上树了!人家带着炮兵团打下的胜仗,够你数到过年!"
医疗系统的殷希彭更是特殊。这老哥是正儿八经的医学博士,38年从国外回来就直奔延安。有次前线手术,他在煤油灯下连续干了三十多个小时,做完最后一台直接晕倒在手术台旁。评衔时有人嘀咕:"大夫也能当将军?"立马被卫生部长骂了个狗血淋头:"没有这号'大夫',你小子早就在野地里喂狼了!"
海军那边的故事更精彩。傅继泽这个旱鸭子硬是被逼成了潜艇专家,刚开始训练时吐得昏天黑地,还嘴硬说"老子在陆地上能打鬼子,在水里照样收拾敌人!"后来他带着新中国的第一支潜艇部队,把老蒋的海军搅得不得安宁。授衔时海军司令笑着对他说:"老傅啊,你这'水上漂'还真漂出个名堂来了!"
要说最传奇的还数李福泽。这哥们37年跑到延安时还是个愣头青,后来愣是混成了国防科委的二把手。有次开评审会,他看着那些质疑的目光,慢悠悠掏出个小本本:"各位要不要看看我在戈壁滩上吃了多少沙子?"在场的人都不吱声了,谁不知道他带着科研队伍在荒漠里一呆就是大半年,为我国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鲜活的例子让那句"八路不上将"的顺口溜成了笑话。仔细数数,光严格符合"三八式"标准的就有十五六个,要是算上相近情况的,小二十号人妥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理儿:在我军这支队伍里,英雄从不看出身,将军不分早与迟。
当年的授衔早已成为历史,但那些打破常规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在怀仁堂的授衔仪式上,当这些"特例"们并排站立时,台下响起的热烈掌声说明了一切。有个老红军说得实在:"看着这些年轻人肩上的将星,老子心里舒坦!咱们革命事业,要的就是这种不讲资历、只论本事的劲头!"
时至今日,这些故事依然在我军传颂。每批新干部集训时,教官总爱拿这些例子说道:"瞅见没?只要你有真本事,在我军这片天地里,保准有你施展的舞台!"这话说得敞亮,听着提气。毕竟,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从我军初创到现代化强军,这条铁规从未改变:战场不看出身,功勋不问资历。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方面的建议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你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就行啦。
盟配资,长沙炒股配资公司,天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